活力迎亞運,亞洲共此時。第19屆亞運會將于9月23日在杭州開幕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闡述中國與亞洲、與世界的關系,強調“世界好,亞洲才能好;亞洲好,世界才能好”,為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、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中國智慧、中國方案。今天,黨建網(wǎng)梳理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部分相關重要論述,邀您一起學習領會。
璀璨的亞洲文明,為世界文明發(fā)展史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
亞洲是人類最早的定居地之一,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(fā)祥地。亞洲地大物博、山河秀美,在世界三分之一的陸地上居住著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,47個國家、1000多個民族星羅棋布。從公元前數(shù)千年起,生活在底格里斯河-幼發(fā)拉底河、印度河-恒河、黃河-長江等流域的人們,開始耕耘灌溉、鑄器造皿、建設家園。一代又一代亞洲先民歷經(jīng)歲月洗禮,把生產(chǎn)生活實踐鐫刻成悠久歷史、積淀成深厚文明。廣袤富饒的平原,碧波蕩漾的水鄉(xiāng),遼闊壯美的草原,浩瀚無垠的沙漠,奔騰不息的江海,巍峨挺拔的山脈,承載和滋潤了多彩的亞洲文明。
——2019年5月15日,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
璀璨的亞洲文明,為世界文明發(fā)展史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,人類文明因亞洲而更加絢爛多姿。從宗教到哲學、從道德到法律、從文學到繪畫、從戲劇到音樂、從城市到鄉(xiāng)村,亞洲形成了覆蓋廣泛的世俗禮儀、寫下了傳承千年的不朽巨著、留下了精湛深邃的藝術瑰寶、形成了種類多樣的制度成果,為世界提供了豐富的文明選擇。
——2019年5月15日,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
亞洲是人類文明重要發(fā)祥地,孕育并保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(chǎn),為世界文明發(fā)展史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。2019年,我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倡議開展亞洲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行動。4年來,各方積極響應、共同努力,在古代文明研究、聯(lián)合考古、古跡修復、博物館交流等方面開展務實合作,為保護人類文明精華作出亞洲新貢獻。
——2023年4月25日,習近平向亞洲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聯(lián)盟大會致賀信
深化亞洲文明交流,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
亞洲各國人民要從悠久的歷史文明中汲取養(yǎng)分,凝聚對亞洲價值的集體認同,拓展人文交流合作,夯實睦鄰友好的社會民意基礎,把“和”、“合”的傳統(tǒng)理念付諸彼此相處之道,把修睦合作的薪火世代傳承下去。
——2015年11月7日,習近平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演講
文明因多樣而交流,因交流而互鑒,因互鑒而發(fā)展。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、不同民族、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,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。
——2019年5月15日,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
亞洲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聯(lián)盟的成立,有利于加強亞洲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,深化亞洲文明交流,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,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力量。中國愿在聯(lián)盟框架下,同亞洲各國攜手加強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經(jīng)驗交流,積極推動文化遺產(chǎn)領域國際合作,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(wǎng)絡,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,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(fā)展進步。
——2023年4月25日,習近平向亞洲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聯(lián)盟大會致賀信
通過邁向亞洲命運共同體,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
亞洲多樣性特點突出,各國大小、貧富、強弱很不相同,歷史文化傳統(tǒng)和社會制度千差萬別,安全利益和訴求也多種多樣。大家共同生活在亞洲這個大家園里,利益交融、安危與共,日益成為一榮俱榮、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。
——2014年5月21日,習近平在亞洲相互協(xié)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上的講話
人類只有一個地球,各國共處一個世界。世界好,亞洲才能好;亞洲好,世界才能好。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和地區(qū)形勢,我們要把握世界大勢,跟上時代潮流,共同營造對亞洲、對世界都更為有利的地區(qū)秩序,通過邁向亞洲命運共同體,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。
——2015年3月28日,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的主旨演講
“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。”2015年,我提出構筑亞洲命運共同體倡議,闡述了建設亞洲美好明天的共同目標。幾年來,亞洲國家在邁向命運共同體過程中,增強了合作意識,豐富了合作實踐,積累了合作經(jīng)驗。新形勢下,我們要堅持既定目標,共迎機遇、共對挑戰(zhàn),攜手開創(chuàng)亞洲安全和發(fā)展新局面。
——2019年6月15日,習近平在亞信第五次峰會上的講話
2024-04-26 09:59:47
2024-04-26 09:40:02
2024-04-26 09:23:01
2024-01-26 09:11:53
2023-12-17 10:07:34
2023-11-03 08:45:22
聊城新聞網(wǎng) 2006-2023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/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(lián)合主辦
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: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(wǎng)安備 37150202000134號
信息網(wǎng)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編號: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(jīng)營許可證(魯)字第720號
本網(wǎng)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18663509279 舉報郵箱:lcxw@lcxw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