掛飾
文/圖 本報通訊員 張振祥
白色的菜幫,碧綠的菜葉,像從田里剛拔下來又剝去老皮的嫩菜心。這件名為《百財》的工藝品,是一位60歲農家婦女用毛線和一根鉤針一針一線織出來的。
織出這件工藝品的農家婦女叫李玉蘭,家住東昌府區(qū)廣平鎮(zhèn)三高村。受母親影響,李玉蘭13歲就喜歡上了織東西,40多年里,她用一雙巧手、一根鉤針、一團毛線,織毛衣、圍巾、帽子、襪子、水杯套等送給親朋好友,她織的花鳥蟲魚、山水風光等工藝品銷往全國各地。
李玉蘭用智慧的大腦構思、設計,用精巧的手藝織,用執(zhí)著的精神堅守,將織作技術逐步發(fā)展成了織造技藝,把織好的生活用品也變成了工藝品。
說起技術向藝術的轉變,還得從李玉蘭的一次偶遇說起。2000年,李玉蘭在廣平鎮(zhèn)農貿集市上發(fā)現(xiàn)一位年輕女士提著的紅色織作包,造型美觀、做工精致,非常漂亮。李玉蘭越看越喜歡,最后忍不住攔下那位女士詢問。經過了解得知,那位女士提的包是其浙江東陽會毛線手工織造技藝的親戚送給她的,至于具體用的什么材料、怎么織的就不得而知了。
那段時間,李玉蘭像中了魔,腦子里每天都是那個包的影子。織造技藝不是難題,費盡周折,李玉蘭才尋找到圓潤、色澤亮麗的材料。有了材料,加上扎實的織造技藝,不到一周時間,李玉蘭就設計、織出了一款菱形花紋的紅色手提包。李玉蘭把包往街上一提,很快就引來村民的圍觀。
熟練掌握手提包、帽子等生活用品的織造技藝后,李玉蘭開始織技術難度高、藝術性強的工藝品。于是她從一件《熊貓抱竹》工藝擺件做起,經過反復琢磨,織了拆,拆了織,無數(shù)次修改,終于完成了第一幅藝術作品。
后來,李玉蘭又開始織小動物藝術品,這個難度更大,因為動物的形狀是不規(guī)則的,她不斷琢磨針法及各種針法的變化,通過不斷實踐,她想到了補綴法。補綴法是把動物分成兩部分,身子和四肢五官,先織好身體部分,再用補綴法把小件織上去。時間一長,熟能生巧,她織的各種動物活靈活現(xiàn)。
2018年,李玉蘭帶動組織200多名婦女成立了“蘭姐手工編織坊”。她們把各種顏色的毛線織手提包、帽子、玩偶、花卉、卡通人物、小動物等100多種工藝品,并通過線上、線下銷往各地市場,毛線工藝品讓傳統(tǒng)織造技藝煥發(fā)新生機。
2023-07-20 15:39:01
2023-07-20 15:36:41
2023-07-20 15:34:27
2023-07-13 16:32:19
2023-06-20 16:41:40
2023-06-11 17:19:36
聊城新聞網 2006-2023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/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(lián)合主辦
互聯(lián)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
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魯)字第720號
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18663509279 舉報郵箱:lcxw@lcxw.cn